当前位置:唯泰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治疗肾病的理想选择——干细胞疗法

肾脏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有约8.5亿人患有肾脏疾病,而我国慢性肾病(CKD)患者达1.2亿多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0.8%,且致残致死率增速位居慢性病之首,而知晓率仅为12.5%。
 
肾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大部分肾病患者需要依赖和接受长期药物治疗来控制和延缓病情。因此,临床上急需寻找更有效地干预肾病,促进肾组织修复的治疗手段。
 
 
干细胞是目前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前沿学科。干细胞在肾病领域中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重视。
 
1.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CKD)定义: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包括肾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GFR下降(<60ml/min·1.73m2)超过3个月,即为CKD。
 
临床指标表现为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GFR下降(GFR<60mL/min)超过3个月。
 
性肾病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免疫失调、心血管疾病、外伤、手术等。慢性肾病发病的本质机理,就是肾间质纤维化,这也是各种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共同途径。
 
通常,慢性肾病早期可见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尿中见血色或夜尿增多,即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和红细胞(+),则可能为预警信号。
 
临床案例
 
目的:分析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肾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方法:选取26例慢性肾病患者,患者均自愿接受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时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h 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7%。治疗后 1、4、8 周时患者 Scr、BUN、24 h 尿蛋白明显下降,Ccr 明显升高,这一结果提示采用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肾病可获得肾功能的改善,可行性满意。
 
2.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指突发(1-7d内)和持续(>24h)的肾功能突然下降,定义为血清肌酐(SCr)至少上升0.5mg/dl 1,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全身各系统症状,可伴有少尿(<400ml/24h或17ml/h)或无尿(<100ml/24h)。
 
急性肾损伤目前仍以支持疗法为主,并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阻止疾病的进展。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快速发展,干细胞移植为急性肾损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临床案例
 
日本湘南镰仓综合医院研究团队在《干细胞转化医学》上发表文章,分享了利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经验。
 
研究团队选取了一名36岁男性患者的严重急性肾损伤,因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微血管病态溶血导致急性肾损伤合并慢性缺血性肾损伤,患者经血液透析后血肌酐(7.56 mg /dL)仍然很高,后接受了干细胞治疗。
 
方法:将自体来源的干细胞直接注入双侧肾动脉。移植后除了出现一过性发热和血小板增多外,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结果:移植后23周,他的血清肌酐(2.96mg/dl)水平显著改善,此外仅用60mg硝苯地平和20mg奥美沙坦便可以很好地控制之前难以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时间患糖尿病而导致的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 (GFR) 进行性降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因此及时防治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意义重大。
 
近年来研究表明干细胞疗法对肾小球损伤和肾小管间质病变部位具有积极修复的作用,干细胞因具有减轻炎症反应、再生胰岛β细胞/肾细胞、修复肾损伤部位和控制血糖等作用而被科学家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中。
 
临床案例
 
2016年4月福州某医院泌尿外科对15DN患者,男8例,女7例 ;年龄(46.40 ± 8.91)岁,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为实验组,另外肾内科收治的15例单纯采用口服缬沙坦,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
 
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血压、血糖、C肽值以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疗效评估: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下降,空腹C肽、餐后2hC肽值均较治疗前升高。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各项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在舒张压、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这4个指标方面,实验组患者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4.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双肾不同病理类型的免疫性损害,同时伴有明显肾脏损害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复合物形成、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免疫异常有关。除SLE全身表现外,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学分型对于判断病情活动度及预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应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SLE是一种多因素包括遗传、性激素、环境、感染、药物、免疫反应等参与的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上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后者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并伴有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免疫异常,这是SLE多组织、器官损伤的共同机制。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②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③局部补体激活;④自身抗体的直接作用;⑤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
 
临床案例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因子变化,探讨其疗效和机制。
 
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将12例狼疮肾炎患者,其中女性11例,男性1例,年龄19~44 岁,平均3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病人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病人在基础治疗上增加hUC-MSC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用安慰剂替代治疗。
 
观察对照期:治疗后2个月,6个月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2组症状治疗后2个月,6个月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缓解例数大于对照组(P<0.05)。
 
主要对比项目
 
肾脏蛋白尿:治疗前2组24h尿蛋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24h尿蛋白整体趋势下降。对照组治疗后24h尿蛋白有所下降,但平均值比治疗组高。治疗组24h蛋白尿不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6月后全缓解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
 
SLIDAI评分:治疗组的SLIDAI评分在治疗后2月、6月,2组都明显下降,治疗组平均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示具有治疗意义。
 
临床疗效及体征变化:研究表明,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2个月后治疗后6个月均明显改善,其中发热、蝶形红斑、关节痛、下肢浮肿在治疗后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中治疗组缓解例数相对大于对照组。 
 
无论是组内比较还是组间比较,P<0.05,结果显示具有治疗意义。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两组之间数据表明具有,证明治疗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干细胞可用于多种急慢性肾病的修复干预是有效安全的,通过MSCs的干预调节可改善肾纤维化,提高肾功能,为肾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新方法,相信未来干细胞技术能让更多的肾病患者受益。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8-10 17:33:26  【打印此页】  【关闭
Copyright © 2017 www.vtlif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广东唯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2022117899号